工藝平面布置和設計綜合協調


4.2.2 因生產工藝的不同,潔凈廠房內常有多種氣體、液體供應管道,如氫、氧、氮、氬、壓縮空氣和純水、上水等管道,以及電氣管線、凈化空調系統的送回風管和局部排風管等,管線交叉復雜。因此,在進行管線綜合布置時,必須在平面和標高上密切配合,綜合考慮,才能做到安裝、調試、清掃、使用和維修的方便及整齊美觀。
對國內已建成的潔凈廠房調研中,了解到為布置各種管道和高效過濾器等一般均設置了技術夾層或技術夾道,大多使用效果良好,但有的新建工程把技術夾層設計得過高是不經濟的。改建工程由于空間較小,管線布置比較緊湊,但如果布置合理,效果也是不錯的。因此,在進行管線綜合布置設計和確定技術夾層層高時,應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做到技術上可靠,經濟上合理。
通過原規范實施以來反饋的信息,雖然本條具有確保潔凈廠房安全可靠的作用,但主要還是影響產品質量的提高、成品率高低和經濟性問題,因此本次修訂修改為推薦性條文。
4.2.3 隨著各類產品生產工藝技術的發展,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改進,近年來潔凈廠房建設中大都采用大開間,以滿足生產工藝要求。
潔凈廠房內除考慮生產安全性需增設隔斷外,一般不設隔斷。由于本條第2款、第3款的內容只是為了有利于運行管理作出的規定,故本次修訂修改為推薦性條文。
人員凈化和物料凈化
4.3.1、4.3.2 人員與物料進入潔凈室會把外部污染物帶入室內,特別是人員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不同衣著、不同動作時的人體產塵量見表5。從表5中數據可見,身著普通服裝的人走動時的產塵(大于或等于0.5μm)量可達近300×104pc/(min·人)。根據國外有關資料報道,潔凈室中的灰塵來源分析見表6,來源于人員因素的占35%。對潔凈室空氣抽樣分析也發現,主要的污染物有人的皮膚微屑、衣服織物的纖維與室外大氣中同樣性質的微粒。由此可見,要獲得生產環境所需要的空氣潔凈度,人員與物料的凈化是十分必要的。
存放雨具、換鞋、存外衣、更換潔凈工作服用室是人員凈化用室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員凈化用室的必要部分。生活用室應視車間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車間規模及工藝特征等具體情況,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如車間規模較大、人員集中或工藝為暗室操作的潔凈室應設必要的休息室。
鑒于第4.3.1條、第4.3.2條僅為原則性通用規定,本次修訂修改為推薦性條文。
表5 不同衣著、不同動作時的人體產塵

表6 潔凈室內粒子來源分析

1 凈鞋的目的在于保護人員凈化用室入口處不致受到嚴重污染。國內多數潔凈廠房人員入口處設有擦鞋、水洗凈鞋、粘鞋墊、換鞋、套鞋等凈鞋措施。
為了保護人員凈化用室的清潔,最徹底的辦法是在更衣前將外出鞋脫去,換上清潔鞋或鞋套?,F有潔凈廠房工作人員都執行更衣前換鞋的制度,其中不少潔凈廠房對換鞋方式作了周密考慮,換鞋設施的布置考慮了外出鞋與清潔鞋接觸的地面要有明確的區分,避免了清潔鞋被外出鞋污染,如跨越鞋柜式換鞋,清潔平臺上換鞋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2、3 外出服在家庭生活及戶外活動中積有大量微塵和不潔物,服裝本身也會散發纖維屑,更衣室將外出服及隨身攜帶的其他 物品存放于專用的存外衣柜內??紤]到國內潔凈廠房當前的管理方式和習慣,外出服一般由個人閉鎖使用,按在冊人數每人一柜計算是必要的;潔凈工作服柜一般也可按每人一柜設計,但也有集中將潔凈工作服存放于潔凈柜中的,置于潔凈柜中更為理想。為避免外出服污染潔凈工作服,為此本條明確規定存外衣、更換潔凈工作服的房間應分別設置。
4 手是交叉污染的媒介,人員在接觸工作服之前洗手十分必要。操作中直接用手接觸潔凈零件、材料的人員可以戴潔凈手套或在潔凈室內洗手。
洗凈的手不可用普通毛巾擦抹,因為普通毛巾易產生纖維塵,最好的辦法是熱風吹干,電熱自動烘手器就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由于人員凈化的凈鞋措施、存外衣和更換潔凈工作服房間的分隔以及洗手設施的設置,均為了減少甚至消除潔凈室工作人員帶入的污染物對產品質量的影響,所以本次修訂將本條第1款、第2款、第4款改為推薦性條文。
5 工業潔凈室設置空氣吹淋室的理由是:
1) 在一定風速、一定吹淋時間的條件下,空氣吹淋室對清除人員身上的灰塵有明顯效果。
本規范編制組進行了“吹淋室效果的測定”的科研項目,對于經吹淋與不經吹淋兩種情況的人員散塵量作了大量的測試對比。結果表明,吹淋室的吹淋效果,對大于或等于0.5μm的塵粒約為10%~30%,對大于或等于5μm的塵粒約為15%~35%。
2) 吹淋室具有氣閘的作用,能防止外部空氣進入潔凈室,并使潔凈室維持正壓狀態。
3) 吹淋室除了有一定凈化效果外,它作為人員進入潔凈區的一個分界,還具有警示性的心理作用,有利于規范潔凈室人員在潔凈室內的活動。
4) 國內潔凈廠房的現狀是:在統計的38個潔凈廠房中,約80%設有空氣吹淋室。
關于吹淋室的使用人數,主要取決于每人吹淋所需時間和上班前人員凈化的總時間。參考計算方法:假定潔凈室自凈時間為30min,換鞋、更衣占去10min,上班人員總吹淋時間為20min。設每人吹淋30s,另加準備時間10s,則一臺單人吹淋室可供30人使用。
當最大班使用人數超過30人時,可將兩臺或多臺單人吹淋室并聯布置。
垂直單向流潔凈室由于自凈能力強,無紊流影響,人員產塵能迅速被回風帶走而不致污染產品,鑒于這種有利條件,也可不設吹淋室而改設氣閘室。
吹淋室旁設通道,可使下班人員和衛生清掃或檢修人員的進出不必通過吹淋室,起到保護吹淋設備的作用,同時也方便檢修期間設備、工具等進出。
潔凈室(區)是否設置空氣吹淋室,各潔凈廠房做法不一,但在原規范中規定:“空氣吹淋室應設在潔凈區人員入口處,并與潔凈工作服更衣室相鄰。”因為本款作為強制性條款,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單位以為“所有潔凈室均應設置空氣吹淋室”。實際上本款規定并不是要求所有潔凈室均應設置空氣吹淋室,只是要求當需設置空氣吹淋室時,應如何設置。為此,本次修訂將本款改為推薦性條款。
7 潔凈區內設置廁所不僅容易使潔凈室受到污染,還會影響潔凈區的壓力控制。原規范規定潔凈區內不宜設廁所,為了強調潔凈區內不得設廁所的要求,本次修訂將“不宜”改為“不得”,但該款條文仍為推薦性。人員凈化用室內的廁所應設在盥洗室之前,廁所設前室作為緩沖,前室還應放置供人員入廁穿用的套鞋。
4.3.4 人員凈化應當循序漸進,有一個合理的程序,在凈化過程中,避免已清潔部分被臟的部分所污染。根據目前國內潔凈廠房常用的人員凈化程序,本規范提出了一次更衣(盥洗前存外衣)、一次吹淋的人員凈化程序。由于本條第1款只是對潔凈廠房中人流路線的原則性規定,本次修訂改為推薦性條文。
4.3.5、4.3.6 關于人員凈化用室建筑面積控制指標,主要參考了有關資料提出的面積指標和部分潔凈廠房實際采用的指標,并進行統計后得出的。人員較多時,面積指標采用下限;人員較少時,面積指標采用上限。
近年來,國內設計、建造的潔凈廠房,一般是根據產品生產工藝要求或潔凈廠房的布局情況按相鄰潔凈室(區)的潔凈度等級確定潔凈工作服更衣室的空氣潔凈度等級,還有一些潔凈廠房雖然沒有對潔凈工作服更衣室、潔凈工作服洗滌室提出空氣潔凈度等級要求,但室內采用高效空氣過濾送風系統,或將潔凈室內的凈化空氣部分地引入更衣室、潔凈工作服洗滌室。為此,本次修訂時對潔凈工作服更衣室的空氣潔凈度等級宜低于相鄰潔凈區1級~2級和“潔凈服洗滌室的空氣潔凈度等級不宜低于8級”的規定取消,修改為將更衣室與潔凈工作服洗滌室對空氣凈化要求的相關內容的規定合并在一條內:“宜根據產品生產工藝要求和相鄰潔凈室(區)的空氣潔凈度等級確定”。不再規定具體的“等級”或“等級范圍”。
4.3.7 鑒于本條有關物料凈化的規定主要涉及影響空氣潔凈度或產品生產過程的可能被污染,且在原規范實施過程中一些行業的潔凈廠房設計、建造中執行本條規定難度較大,為此本次修訂改為推薦性條文。